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云南社会科学》C刊

《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时间:2015/7/27 10:37:31|点击数:

  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张瑞才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对云南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为云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云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云南要闯出一条跨越发展式的路子、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需要回答四个问题:根本遵循是什么?战略基点是什么?路径是什么? 根本保证是什么?

 

  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标志

  刘明明 天津大学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期盼已久的梦想,但对这个梦想的具体形态还尚存模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本标志至少包括七个方面:经济方面,建成经济强国,步入创新型国家,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政治方面,民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得到根本落实,权力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文化方面,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极大增强,中华文化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崇;社会方面,贫富差距显著缩小,共同富裕成为现实,民生得到根本改善,社会公平和谐文明且充满活力;生态方面,全民树立生态意识,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国家完成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换;主权方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外交方面,国际地位根本提高。

 

  论我国边疆治理取向的调适与重构

  王砚蒙 昆明医科大学

  朱碧波 云南大学

  摘要: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边疆治理历史中,王朝统治者往往将边疆稳定作为国家治边的最高目标诉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地缘政治的复杂、国家利益的权衡和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对边疆区域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边疆稳定,而相对淡化发展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和边疆社会的深刻转型,因边疆贫困而产生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尖锐地挑战着既有的边疆治理秩序。边疆贫困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边疆秩序建构的万恶之源。在此情况下,应该不失时机地调适边疆治理的稳定取向,建构边疆发展战略,更加凸显边疆发展的重要意义。

 

  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论转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李维宇 云南大学

  杨基燕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摘要:西方学者在反思“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诸多新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对中国的行政改革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由于中国并不完全具备“新公共管理”及其批判理论的生成背景和实施条件,因此,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有必要梳理“新公共管理”及其批判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探索治道变革之路,描绘中国公共治理的未来图景。

 

  韩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民族变量分析

  赵建波 山东大学

  摘要:民族政治与民主政治具有契合性,民主政治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民族政治的推动。民族因素是韩国政治民主化转型中的关键变量,韩国民主政治的建构在有限开放和传统保持上凸显了其民族性,在民主化转型中,多“恨”的韩国民族通过对内反抗威权政府对外反美的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威权体制的解体和民主体制的建立。民族精英和社会民众在转型过程中形成呼应,共同推进民主化进程,并形成了以民族主义为根基的民主、自由、平等理念。韩国政治民主化转型模式不能放大为普遍规律,对转型过程中民族性因素进行省思,有助于民族国家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实现民族政治与民主政治的良性互构。

 

  论“独尊儒术”与汉代儒学宗教化之路

  杨清虎 中山大学

  摘要: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走上了政治化为主的“政教”之路,政教对王权的依附使儒学丧失自主性。儒家造神不断,在儒学的神化之路上,儒学只有神话,而没有宗教的体制化。儒学政治化依附王权,导致了儒家思想的盲目自大和杂而不纯,儒学吸纳百家思想,向民间渗透,与佛道宗教的对峙,因而难以独立发展成为“宗教”。儒学因依附封建政权而繁荣,又因封建政权而衰落。因此说,“独尊儒术”干扰了儒学的宗教化,使儒学发展为儒教的历程显得崎岖而坎坷。

 

  中国道路、思潮论争和单线式历史思维的超越

  梁孝 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中国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多样化思潮对中国道路进行不同的解读,造成思想混乱。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体系中,一直存在一种单线式历史思维。这种历史思维衍生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诸多悖论,并形成否定性结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现代化史观,以及作为具体表现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这种历史思维的产物。只有超越单线式历史思维,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

 

  从道德想象到伦理实体

  ——近代“中华民族”形态嬗变的思想史考察

  胡芮 东南大学

  摘要:中国民族历史悠久,“民族”作为一个重要概念维系着数千年的历史叙事。近代以来,由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民族”意义并不完全重合,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与传统民族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传统“民族”与西方现代“nation”意涵不同的事实甚至也造成了中国近代民族认同的意识危机。在试图打造中西方、传统与现代“民族”概念一体化“巴别塔”进程中,中国思想界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具有国族(nation)意义的概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被建构的意识形态,与传统“民族”概念存在着从“道德想象共同体”到“伦理实体”的嬗变轨迹。传统“民族”概念本身的道德意蕴应该重新得以重视,同时还需注意的是,“中华民族”作为伦理实体的现实形态,在理想国家哲学层面意义上的建构也还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之中。

 

  中国传统心性学说与过程哲学的比较研究

  高媛媛 山东大学

  摘要: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主要观点是重视过程、尊重价值、追求和谐。中国传统心性学说的主要观点是心的感通、心的生活、心得超越。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心性学说在有机联系的整体观、创造自新的过程观、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上存在相通之处。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传统心性学说是在心灵成长的价值论意义上言心性的,而过程哲学则是创造性的哲学,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言过程的。在当今全球文化思想交流中,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心性学说的比较研究意义深远,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建设。

 

  马克思对中国社会横向发展规律的探索及当代价值

  张兆民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马克思首先提出世界历史的思想,并始终关注欧洲之外世界各地的历史进程,尤其是东方社会发展,是横向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的开拓者。他探讨了中国在反殖民斗争中的历史走向问题,为横向社会发展规律研究提供了范例。当代全球化、全球治理发展迅速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类社会横向发展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深化对马克思相关思想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被征地农民相对剥夺感的消减

  ——基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应用

  张晓梅 长江师范学院

  摘要:农民在征地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相对剥夺感,而相对剥夺感会消减他们的获得感。针对农民在征地过程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现象,通过分析市场经济理论在征地领域的实践诉求,探索用市场化手段消减被征地农民的相对剥夺感的路径,以期最终解决征地矛盾, 使被征地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欣怡 北京语言大学

  摘要:文化产品的出口品质是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快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而文化产品的出口品质却仍处于低端,出口增长与出口品质间存在一定的背离现象。对此,应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中国文化产品的贸易联系持续期;完善文化产品出口的扶持政策,提高出口企业的比较优势;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创新,提高文化产品出口品质;综合多种手段,提高核心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小官巨腐”现象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以马超群权力寻租为例

  董少林 赵碧波 安徽工业大学

  摘要:随着反腐工作的深入开展,“小官巨腐”现象因涉案人员较多、数额特别巨大、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而备受社会关注。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 “小官”权力寻租的根源在于规模经济特性、委托-代理问题、供水“特许经营权”、监督机制的缺陷、惩罚力度疲软等。基于制度和规则的考量,有必要从干部轮岗制度、产权运作机制、租金耗散机制、内外部监督机制、腐败重罚机制等方面着手,来彻底遏制“小官巨腐”现象。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员工心理状态及工作敬业度的影响

  姜友文 张爱卿 中央财经大学

  摘要:对员工进行心理激励,提高他们的工作敬业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议题。基于第一手调研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员工的工作敬业度有正面的影响,同时还发现员工的心理意义感和心理安全感在二者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这一研究结果不仅给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找到了一个新的合法性依据,而且验证了管理中关注员工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对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定位

  ——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视角

  吕文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应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在这个定位下,云南应重点建设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在具体的建设中,应考虑全局,以高铁和民航建设为抓手,通过云南把泛亚高铁和渝新欧高铁联通;加速开通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商业城市的直航。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探索

  罗光洁 云南大学

  摘要:事业单位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员素质的高低,或人力资本的多少。以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为借鉴,加强和优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促进其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对于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作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与此同时还需要从岗位管理、人才流动、鼓励创业、权益保障等方面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

  纳西族祭天仪式中的女性禁忌及其变迁

  杨福泉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在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节日“祭天”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女性禁忌,迄今这些禁忌在发生着不同变迁,地域之间也有了明显的区别。纳西族自身对这一禁忌的起源有自己的解释,而西方人类学家对祭天女性禁忌习俗产生的解释阐发了新的观点和认识。

 

  从生死相依到渐被离弃:

  云南昆曼公路沿线那柯里村的路人类学研究

  张锦鹏 高孟然 云南大学

  摘要:云南省普洱市那柯里村是一个典型的路边村寨,该村因路而生、因路而发展、因路而变。在经历了因路而快速发展之后,进入昆曼国际大通道时代却面临着渐被道路离弃的困境。在传统马帮道路和开放式公路模式下,路与周边社区居民的关系也是开放式的,从而为村寨“嵌入”道路提供了条件。在现代高速公路模式下,高速公路全封闭的运行空间表达着现代化、全球化的门槛。路边村寨与道路间的隔离物,不仅包括有形路障,而且还有市场、信息和发展理念等无形门槛。路边村寨要再次与国际大通道联接,需要的是与其建立多方位、网络化、系统化的关联关系。

 

  西藏藏汉民族关系调查研究

  张军 中央党校

  摘要:西藏藏族人口约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一半,历史上,拉萨是藏族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西藏的民族关系直接影响到其他藏区的社会稳定,而现实中的西藏问题也是各方力量关注的焦点。新时期以来,西藏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事求是地总结西藏民族关系问题中的得失,将有助于改进西藏的民族工作,建设和谐、繁荣的西藏。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和问卷统计数据表明,在当前西藏的藏汉民族关系中,干群关系、政府政策、社会现状、结构差异以及内隐偏见等是影响两族关系的重要因素。

 

  市场实践中的依赖、权力与承诺

  ——以甘肃张家川回族皮毛行店为例

  靳晓芳 刘彦 兰州大学

  摘要:传统的交换网络理论注重于探讨基本交换过程中的依赖、权力及承诺等关系形式,但忽视了对市场实践复杂性的关照。而张家川回族行店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行店单边垄断地位的形成、行店与客商彼此承诺的形成与瓦解,以及权力向客商的转移三个阶段,呈现市场由兴而衰的历程。可以看出,具体市场实践中的依赖、权力与承诺的运用,并不局限于交换网络理论所揭示的一般形式,而是内涵了交换权力与制度背景的相关性、交换主体自身的成因、交换权力与承诺运用的结合以及在交换过程中对承诺的利益关怀。

 

  论社会“去结构”及其功能和意义

  ——以云南少数民族节庆设置为例

  赵煜 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社会“去结构”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分析社会结构体系中虽不处主导位置,但却是社会运行必不可缺的社会设置,比如节庆设置。云南少数民族节庆进一步诠释了社会“去结构”理论。从“去结构”角度来分析这类设置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拓展了结构研究的范畴,加深了对这类社会设置功能意义的理解。

 

  论我国公共风险监管法制之信任危机

  ——以过程论为分析视角

  戚建刚 张景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以衡量针对公共风险监管法制信任的四个具体变量——公平、胜任、效率和问责的可得性——为参照系,以过程论为分析视角,可以发现现行公共风险监管法制的六个环节——公共风险议题之形成、公共风险监测、公共风险评估、公共风险交流、公共风险标准制定和公共风险管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特别在公平、胜任和问责的可得性纬度上,信任危机尤为突出。

 

  休息何以是权利

  ——兼与蓝寿荣教授商榷

  黄镇 华南理工大学

  摘要:区分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的休息权,是讨论“休息何以成为权利”的前提之一。理论上,休息应该成为权利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然而在我国休息权虽已被宪法法律所规定,但在现实中,休息权的实现却存在诸多障碍。问题的原因并非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到休息的意义与价值,而在于休息权制度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道德与法律的两张面孔。因此,证明“休息何以成为权利 ”更具现实意义的并非证明休息的合道德性,而是证明休息的合法律性,即从休息权制度化的过程中去证明休息成为法律权利的必然性。

 

  新形势下食品安全民事责任体系之完善

  杨惟钦 云南大学

  摘要: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历来重政府监管,轻市场功能,重行政、刑事手段,轻民事责任机制,导致监管实效不佳。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监管机制有待创新。为此应转变法律监管思维,重视和加强食品安全民事责任机制建设,通过无过错责任原则、惩罚性赔偿机制、连带责任的合理适用及因果关系、损害要件证明要求的调整,加重违法者的民事赔偿责任,消除其违法动因,从根本上治理食品安全问题这一社会顽疾。

 

  论佛教在六朝的确立及其对中土丧葬观念的影响

  王伟萍 广西财经学院

  摘要:六朝是佛教得以在中土确立的关键时期,时代的苦难与儒教失御是主要原因。对于佛教的接纳,中土人士历经了从彼此排斥到交融的过程,孝的观念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佛教正是抓住孝这一文化的核心线索得以打通进入中土的大道,进而在丧葬这一中土极为看重的仪节中占据重要一席,使得六朝丧葬在孝观念的主导下呈现出儒释道三家同流的局面,这一局面历经千余年承袭,至今仍未改变。

 

  协同创新发展老年教育的思考

  伊继东 段从宇 云南师范大学

  宗佶 云南财经大学

  摘要:教育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发展老年教育是应对老龄社会挑战、走积极老龄化道路的重要路径。基于中国老年教育的现实状况,应借鉴国外老年教育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拓展成人教育的范围,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管人员专业化的老年教育发展模式,是老年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唐代折变考论

  卢厚杰 山东大学

  摘要:所谓折变,意指财政收支过程中的物资折换与变通等。唐代以前,折变仅在财政收支的个别领域运用,唐朝建立以后,正式将折变作为调控政府财政收支的基本制度。唐代折变主要包括租的折变、调的折变、地税折变、户税折变、榷税折变、劳役折变、俸禄折变、军费折变、政府采购经费折变九个种类,并有以物折物、以钱折物、以物折钱、以物折役、以钱折役、以役折税六种方式。长期以来,学界多数观点认为唐代折变苛剥民众,具有明显负面作用。但予以全面辩证考察,可发现唐代折变具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政府财政收益甚至能惠及普通民众等积极作用,当然它也具有自身的制度缺陷和执行过程中的多种弊端。

 

  论宋代城市土地利用税

  王浩禹 云南大学

  摘要: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税征收由来已久。由先秦至唐五代,城市土地利用税实现了由对国有土地征税到向私人土地征税的转变。在前代的基础上,宋代城市土地利用税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税征收形式多样,征收标准不一,城市土地税从两税地税中分离出来,成为了城市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的官箴书与地方治理

  曲长海 湖北大学

  摘要:清代的官箴书包括“官箴”与公牍两类,被治国精英称之为“治谱”。他们期望通过官箴书的传播来改善清代地方行政问题,因此,清代官箴书的预设读者就是州县官员。其内容包括对州县官员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司法、税收、荒政、治安以及“教化”等知识和策略。

 

  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空间建构

  刘建华 南开大学

  摘要:民族主义思想作为一种“中国化”的产物,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变迁有密切的联系。文学空间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空间、意蕴空间等三方面的建构均与民族主义观念有重要的关系。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空间在民族主义的作用下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形。

 

  中国当代文学阶段分期问题的考察

  罗长青 贵州师范大学

  摘要:比较不同文学分期的时间划分,厘定各种文学分期的内在逻辑,全面总结文学分期时间的规律,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现状,而且能够按照“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思路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发展。从“不同文学分期时间”“界定文学分期的规律”“关于文学分期的争议”三个方面,对此前以及当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与研究中的阶段分期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研究的同仁提供参考。

 

  晚清陈荣昌与日本人士的诗歌交流

  陈友康 云南中华文化学院

  摘要:陈荣昌1905年赴日本考察学务,与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政教名流来往,并进行“笔谈式”诗歌交流。在近代中日之间存在许多矛盾的背景下,他们超越一时的恩怨,珍惜“同文夙缘”,通过诗歌交流了解各自的“最好思想和言论”。这些诗表现了双方深厚的友谊、理性的态度和对西方文化冲击下东方文化价值及命运的关切。双方都有各自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立场,而在文化价值层面却持温和保守主义态度,祈愿在“欧风美雨齐飞扬”的时代,能够守住东方文化的血脉和根基。

 

 

来源/作者:期刊部/陈慧妮 责任编辑:范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