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处所动态

民族学研究所罗丹副研究员参加“森林、树木、农林复合与多样性可持续景观”国际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1/6/29 12:37:08|点击数:

  2021年6月22日至24日,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民族生态学博士后罗丹参加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KIB)、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树木和农林符合研究项目(FTA)、国际林业研究中心(CIFOR)、世界农用林业中心(ICRAF)等机构联合举办的“森林、树木、农林复合与多样性可持续景观”(Forests, trees and agroforestry for diverse sustainable Landscapes)国际学术研讨会。

  6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KIB)主办的“森林、树木、农林复合与多样性可持续景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高级科学家许建初研究员主持。会议以线下和线上结合的形式召开,聚集了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400 名参与者,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主要围绕“如何更好地将科学和研究与政策、发展和实施联系起来”的中心论题,分为六个专题,开展了近100场线上及线下平行科学报告。

  

  罗丹副研究员作线下英文主题报告及海报演示

  罗丹副研究员提交了题为“Integrated cropping patterns and food security in rice:insights from Honghe Hani terraces ecosystem in mountainous ethnic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水稻综合种植模式与粮食安全——来自西南民族山区红河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启示)的论文提要。并在研讨会的专题4“Mountain ecosystems and food security”(山地生态系统与粮食安全)中进行了海报展示、主题讲解和对谈交流。罗丹副研究员结合自身长期从事民族学、生态人类学研究的科研成果,在现场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滇南红河哈尼梯田山地生态系统中正在推广的,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以生产商业稻米的大规模“稻鱼鸭”综合养殖模式;接着她指出,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滇南民族地区农业商品化附加值的“高价值”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科学农业”为主导的价值动员策略;最后,她还讨论了商品化的综合种养模式对哀牢山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均衡、可持续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系列影响,以及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罗丹副研究员与线下参会学者开展Q&A对谈讨论

  通过本次学术会议交流,一方面使与会的多国学者加深了对云南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直观认知和科学研究兴趣;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民族学研究所在民族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更广阔平台上的交流与共享,同时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机构的积极合作、联系关系。

来源/作者:民族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