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7日,农发所副所长张体伟、所长助理胡晶,以及陈亚山、张源洁四人一行前往蒙自市新安所镇小红寨村就所内横向合作试验示范项目“开发沼气综合功能,提升沼气利用效率”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此次调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依托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小红寨产业发展及其变迁;二是该村生产生活中能源利用和肥料使用情况。调研中,课题组采用了小组座谈、个体访谈、参与观察、声像记录以及二手资料收集等方法,结合因果关系、大事记及资源图等工具对小红寨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能源及肥料使用结构等关键信息进行了收集。

 


小组座谈  陈亚山/摄


正值花期的石榴树  陈亚山/摄

 

  新安所镇是云南省沼气池第一口沼气池的发源地,而小红寨村又是闻名全国的“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所在地。该村是新安所镇大兴寨村委会下面的一个自然村,现有人口360人,共97户,是一个以壮族为主、苗族、彝族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村。从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小红寨村是一个典型的依靠“科技致富”的村子。

 


靠种石榴,村民拆掉了瓦房,盖起了小洋楼   陈亚山/摄

 

  通过小组座谈和个体访谈,我们初步了解了小红寨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该村产业结构变迁调整经历了1982年包产到户前的传统水稻、玉米种植→包产到户后杂交水稻、玉米薄膜的技术引进,粮食产量和种粮积极性的提高,有余粮发展养殖业→沼气技术引入并得到推广,1986年开始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的同时,形成了养猪+沼气+种菜的生态农业发展出具雏形→1988年成立生态农业研究会来推广科学种养殖技术→1995年后,由于市场波动经济价值驱动,养猪和蔬菜逐渐减少,石榴产业以比较效益突出的优势开始在小红寨大面积种植,通过科学技术的推广,石榴种植从村社零星的三四十亩逐步全面覆盖,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2006年该村成立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发展至今已有会员1200多人,辐射带动1.4万亩基地。合作社为小红寨提供了产业发展的组织平台,目前,全村400多亩耕地全部种植石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过万,村民从过去的瓦房搬进了现代化的小洋楼,生活面貌惶然一新。

  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小红寨在能源利用结构和肥料使用结构的变迁都与该村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从能源结构看,全村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薪柴时代”→1990年-2000年10年间,由于种养殖业兴旺,沼气池全面推广覆盖,全村进入了“沼气时代”→2000年以后,因石榴产业快速发展,养殖业低迷带来的沼气使用率下降,液化气使用普遍的“液化气时代”→2005年以后,伴随着农村电网改造使得电力成本下降,以及电磁炉和智能电饭煲的出现,全村又进入了“电力时代”。从肥料结构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小红寨农业生产以化肥为主,普遍使用氮铵、硝铵、普钙等几种肥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沼气技术推广和普及,化肥、沼肥和农家肥等多种肥料结构并存;直到1992年,沼气池在全村100%覆盖,养殖产业达到了高峰时期,沼肥成为了小红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肥料。即使到1995年后,随着石榴产业的兴起和市场波动影响,传统种养殖业下降,沼气使用受影响,但沼肥使用仍然没有中断。据村民回忆:“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用沼肥种田,效果相当好,即使后来几年自家不养猪了,都还是愿意去买粪来投在沼气池里发酵成肥料来用。” 2006年合作社成立以后,2010年成立了蒙生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石榴种植全部统一使用标准有机肥和有机农药。

 


合作社自己研制生产的有机肥   陈亚山/摄

 


调查组合影  陈亚山/摄

 

  此次调查中,课题组还与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及村委会文书等进行了座谈,他们认为,通过合作社带动村-镇-县石榴产业的全面发展,以及打造“产业文化”和发展庄园经济是未来小红寨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张源洁/图:陈亚山)